>>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建设美丽新宁夏
提升宁夏高质量发展“美丽颜值”
2020-02-28 12:18:45   
2020-02-28 12:18:45    来源:宁夏日报

  编者按:

  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衡量高质量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也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而生态环境监测则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是生态环境管理的“顶梁柱”。近年来,我区通过不断创新环境治理模式、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创新引入第三方服务等举措,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的核心竞争力,助推天蓝地绿水清成为宁夏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p>  黄河银川银古桥水质监测站维护人员在检测设备。</p><p>  本报记者 李 锦 摄  </p>

黄河银川银古桥水质监测站维护人员在检测设备。记者 李锦 摄  

<p>  环境监测人员正在提取水样。</p><p>  本报记者 李 锦 摄  </p>

环境监测人员正在提取水样。记者 李锦 摄  

<p>  银川市第六污水厂工作人员张喆在查看污水处理数据。本报记者 秦 磊 摄 </p>

银川市第六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张喆在查看污水处理数据。记者 秦磊 摄 

<p>  每一处地表水水质采点都设有专门的标识。</p><p>  本报记者 李 锦 摄 </p>

每一处地表水水质采点都设有专门的标识。记者 李锦 摄 

“天眼地网” 协同护卫生态环境安全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管理的‘耳目’和‘哨兵’,这些年我区通过不断升级仪器设备、创新环境治理模式等举措,提升我区生态环境监测的核心竞争力,助推我区高质量发展。”2月26日,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孟江红对正在建设中的宁夏空气预警预报一期平台系统进行测试时,对记者说。

  当天,记者在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平台上看到,点击链接就可以看到全区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位分布、空气质量级别等参数。孟江红介绍,通过智能化管理平台提供的数据,综合分析天气形势对未来大气扩散及空气质量的影响,能预报未来3日空气质量级别、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指数、未来7日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和未来15日空气质量级别预判。当预判未来有重污染天气过程发生时,该中心将提前向管理部门和公众发布重污染天气提示信息,同时继续跟踪研判污染过程影响程度和时间。

  据了解,按照宁夏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布局,我区要打造“天眼地网”一体化生态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网络,客观、准确地反映全区生态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状况。监测网络涵盖大气、水体、土壤、噪声和辐射等,其中大气环境监测网络是以5个地级市、宁东管委会和22个县(区)城区为重点,建设完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及质量控制体系,能基本掌握城市大气污染物的分布与变化趋势。以六盘山地区、沿黄灌区、中部干旱带为重点,建设反映我区环境空气质量本底状况的背景站和区域站,不断补充完善全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

  2月26日11时,在隶属于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点的黄河银川银古桥站,记者看到多参数水质在线分析仪上显示各项指标均正常。第三方运维人员程利伟告诉记者,该水质自动监测站的监测数据都是直接上传至国家平台。当天,环境监测人员对黄河银古桥断面同步开展了人工取样监测。“目前,宁夏对全区水环境质量监测由属地监测改为‘采测分离’,打破行政区域,委托社会检测机构统一采样,就是最大限度避免监测数据受到人为干扰。”孟江红说。

  “现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对生态环境监测有了更高的要求,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也让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以前,全区的水质监测断面只覆盖到地级市及重点县区,且除了国控断面外,区控断面基本为人工监测,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质监测数据的全面性、时效性和准确性,也容易导致跨市、县(区)地表水污染“责任推诿、数据打架”。通过在黄河支流、排水沟等地表水跨省、市、县界及入黄口和重要湖泊水库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有效改善了全区水环境质量监测覆盖面小、时效性不强、易受外部因素干扰、地方监测权威性不足等问题。

  除科技创新、技术能力提升、设备升级等举措外,我区还建立完善了环境违法监督举报制度,将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纳入受理范围,定期发布生态环境质量信息,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记者 李锦 )

第三方发力 确保监测数据真实

  1月21日至2月24日,我区5个地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1.7%,同比下降6.5%;地表水国控自动监测站1至3类水质比例达到了90.9%……

  以上数据来源于宁夏各个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的数据汇总。按照相关要求,全区所有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必须保证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连续不间断运行,遇到紧急故障,运维人员须在2小时内排除故障,保证数据正常上传。

  “把好‘脉’才能开好‘方’,环境监测才能服务好高质量发展。”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说,近两年我区通过推动环境监测社会化改革,盘活了社会资源,推动了环境监测产业的发展,将“技术放开、管理强化”的思路落到实处,实现了生态环境部门从“运动员”到“裁判员”的转变。

  “环境检测第三方公司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获得国控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运维资质,引入第三方公司的目的也是为了能从根本上避免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受到地方干预。”负责运维我区区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的第三方公司——河南鑫属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说,按照规定,第三方公司一旦出现数据造假等严重违规行为,就会被终止运维合同,扣除履约保证金并被列入黑名单。

  罗志华是河南鑫属实业有限公司负责空气自动监测站运维的技术人员,他的日常工作是保障空气自动站点每周正常的仪器设备校准、站点数据审核、异常数据报备处理,以及找出异常数据产生的原因,并及时处理。“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完整性。”罗志华说。

  2月26日,在黄河银川银古桥国家水质自动监测站点里,负责运维的第三方公司——南京南瑞集团有限公司的技术员程利伟正在对仪器设备运行状况进行检查。“地表水监测所有数据要求可追溯,从开始的洗瓶子、配试剂、现场采样、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数据上报到最后出报告,都必须有原始记录可查。”程利伟说。

  记者了解到,按照《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要求,我区开放服务性环境检测市场,鼓励社会环境检测机构参与排污单位污染源自行监测、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监测等环境监测活动,通过对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运维等基础公益性监测领域推行政府购买服务,从而推进环境监测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第三方公司要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负责,全区各级生态环境部门也依法建立了环境监测机构监管制度,加大监测质量核查巡查力度,建立黑名单制度和退出机制,严肃查处故意违反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行为。”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区还将继续创新对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管理机制,凡社会环境检测机构在有关环境监测服务活动中弄虚作假,除接受行政处罚外,还要承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连带责任。(记者 马忠)

精准监测 守好水资源“生命线”

<p>  水质监测员进行现场水质检测。</p><p>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p>

水质监测员进行现场水质检测。(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们的工作没有节假日之分,如果遇到突发情况,半夜赶往现场都是常事。”2月27日,正在整理水质监测分析报告的 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水与固体实验室副主任陈浩告诉记者。

  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肩负着我区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水质监测任务,陈浩和同事们的足迹遍及全区大小河流,采集了数以万计的水质样本,为我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一份份精确的水质监测报表,为执法部门提供了权威的技术支持。

  从水质取样、数据分析到形成报告,一组组看似简单的数据中,凝聚着水质监测员的心血。

  前几日,陈浩到银川市第二污水处理厂、第三污水处理厂开展水质监测,从9时出发到18时,他和同事除了在车上吃了几口自带的干粮外,忙碌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

  “水质监测是一项精细而又琐碎的工作。水样的采集、实验室分析检测等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的细微疏忽都有可能对最终的检测结果产生很大影响。”陈浩说,为了保证监测结果真实有效,每取完一个样品,他们都要在取样瓶外面贴上标识放入样品箱,并在记录本上详细记录每一个样品的取样过程。每次回到实验室后,根据不同的样品要做很多项检测,如地下水监测的全项目有90多项、地表水全项目监测多达109项,监测项目主要有pH值、总余氯、氨氮、微生物、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等。“一般情况下,一份完整的水质监测报告大概3天至5天就可以出来;如果是应急监测,24小时到48小时内必须完成。”陈浩说。

  水是生命之源,严把“生命线”,守护水质安全,确保人民群众安全、健康用水,是一名水质监测技术人员的工作核心和底线。

  “作为生态环保队伍中的一分子,我们有责任守好水资源这道‘生命线’,为全区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执法、决策提供更专业、全面、准确的数据,助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陈浩说。(记者 马照刚)

闯七道关 污水净化入河道

  污水处理厂作为末端处理及把关环节,对削减污染负荷、保护水体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月26日,记者走进银川市第六污水处理厂,见证了在企业规范化流程的运行下,生活污水步步闯关成清流的神奇变化。

  银川市第六污水处理厂服务区域东起唐徕渠,西至大西湖,南接典农河贺兰山路段,北抵北环高速,排水服务范围约48.3平方千米。该区域中商业区、住宅区密集,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全部汇入该厂,每天,这里能“吃”入污水约5万立方米。记者在现场看到,7个巨大的储水池错落分布在厂区内部,每个水池都是一道“关卡”。“流进来的污水都要经过7道关,全部通关才能流入河道。”该厂运营部运行操作工作人员张喆说,流进厂的污水,先要经过粗筛,过滤掉石块、塑料袋、木板等较大的废弃物,然后经过细筛,去除掉沙子、烟头等较小垃圾。“经过前两道关卡后的污水,就要进行脱氮、除磷处理了。”张喆说,氮、磷是营养元素,生活污水中过多的氮、磷如果流入水体后,水体将富营养化,从而影响了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因此,‘氮磷不除,污水不走’,这两项指标不达标,污水处理的成效将会大打折扣。”张喆说。

  走过前几道工序的生活污水还将步步“升级”,经过沉淀、去除悬浮物、紫外线杀菌消毒等工序,进厂时黑黄色的污水会逐渐变得清澈透明。

  “我们厂已经实现全智能化控制,也都实现了绿色可循环发展,污水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都收集作为厂区取暖制冷能源,处理过的污水也用来进行绿地浇灌,非常节能环保。”第六污水处理厂相关负责人周慧芳说,2013年5月,作为银川第一个采用BOT模式建设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该厂正式建成并投入试运行,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金凤区北部片区多年的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难题。当年,该厂就采用了改良型污水处理工艺,出水水质达到国内最高标准。

  在第六污水处理厂的中控室里,实时显示着污水处理各个环节设备的运转情况。张喆6年前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这个岗位,除了通过中控室的显示屏实时了解情况外,每天还有2个小时一次的现场巡查工作,“定时巡查可以发现监控画面上显示不出来的故障,现场发现及时解决。除了巡查外,我们还根据运行部的调度指令调整设备的运行”。张喆说,偌大的厂区走一圈下来就得5000步,可值班人员每天最少得走5趟。

  “污水的处理大致分为物理处理、生物处理、化学处理三个步骤,经过大约20个小时的处理,污水变成清流排放。”张喆说,经过7道工序科学处理,使污水变成了无色、无异味、无害的水体,水质达到标准后排放到河道中。“生活污水经过净化后,达到了外排标准,可以进行城市杂用、景观绿化,从而实现了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张喆说。(记者 秦磊)

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银川都市圈

  银川都市圈发展是带动宁夏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日前,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银川都市圈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实施方案》,制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强化生态环境硬约束,通过设定禁止开发的河段、区域和产业等,实施更严格的管理要求,形成银川都市圈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共享的体制机制,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银川都市圈。

  《方案》明确5大类、43项具体任务,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银川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以银川都市圈为中心,辐射周边城市。确定资源利用上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以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为导向,针对环境质量改善难度逐年加大、环境容量偏紧、总量减排压力大等突出问题,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加大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力度,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深化黄河支流、重点入黄排水沟污染治理及都市圈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方案》提出,2020年年底前,我区将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编制《自治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明确征占用生态用地禁限目录,引导人口、生产力布局向银川都市圈集中;系统保护贺兰山绿色生态屏障,扩大贺兰山森林封禁抚育范围。以黄河为轴,打造银川都市圈塞上江南风光,建设大网格、宽带幅、高标准防护林体系,到2022年完成营造林30万亩;将水质达标作为环境质量的底线要求,从严控制工业、农业生活污水排放量,力争实现城市建成区和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区无劣质水体,水质优良的地表水体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持续改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供水安全得到保障等;调整产业结构、严控两高行业产能;空气质量不达标区域实施主要污染物倍量削减,禁止在银川都市圈城市建成区内新建燃煤供热锅炉,分类整治燃煤锅炉等。

  按照目标,到2020年实现银川都市圈地级城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平均达到75%、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稳定“长治久清”等目标,生态保护红线形成“一张图”管理;远期到2035年,银川都市圈基本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记者 李锦)

【编辑】:杜爱虹
【责任编辑】:秦文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